霸州市万顺彩钢钢构制造有限公司
万事诚为本,顺意客户心

咨询热线:13311187092

新闻详情

建筑行业路在何方?

来源:建筑管理   作者:卫明


建筑企业需要在六个方面转型升级


本文从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发展新动能“创新”入手,阐述了建筑市场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生产方式的变革趋势、新技术的发展以及新政策的全面梳理和新型监管方式对企业带来的影响分析,从而得出建筑企业需要在六个方面转型升级,以适应行业发展需要,获得企业新的发展机会!



中国经济发展到了十字路口,建筑业则更是如此


《十三五规划建议》指出:“到二○二○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十三五’规划必须紧紧围绕实现这个奋斗目标来制定。”根据测算,如果要实现此目标,未来五年(2016年-2020年)我国GDP年均增长率须达到6.5%以上,中国经济发展到现在这个体量——2014年10.42万亿美金(全球第二,排名第三的日本GDP不及中国的一半),每年再增长6.5%客观来说难度不小。


中国/日本/美国GDP对比表(单位:万亿美元)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

年度

中国

日本

比例

美国

比例

1980年

0.1894

1.09

17.38%

2.86

6.62%

1985年

0.3067

1.38

22.22%

4.35

7.05%

1990年

0.3569

3.10

11.50%

5.98

5.97%

1995年

0.7280

5.33

13.65%

7.66

9.50%

2000年

1.20

4.73

25.36%

10.29

11.66%

2005年

2.26

4.57

49.43%

13.10

17.26%

2010年

5.98

5.50

108.82%

14.96

39.98%

2014年

10.42

4.69

222.40%

17.39

59.91%

▲ 中国/日本/美国GDP对比表(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可能与国内统计数据稍有差别)


我国GDP从1980年仅相当于日本的17.38%,通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经超过日本一倍还要多,尤其是近五年,从旗鼓相当到不足我国GDP的50%,为何出现此种景象,除我国高速增长外,同时期的日本发展出现了停滞,甚至是开倒车!究其原因很多,日本是一个以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的国度,客观来说缺少很强创新能力,在经济发展的关键阶段,没有解决好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问题。


所以当一个国家GDP上升到一定规模后,不能寻找到新的增长点,不能成功转型升级则就很难获得新突破,再取得高速发展已然是天方夜谭!从另一个角度看美国,则呈现出另一翻景象,近些年,除2009年出现负增加外,其余年份发展虽没有中国增长迅猛,总体来说还是不错,而美国的发展核心来自于其强大的创新能力。



▲ 中国/日本/美国GDP趋势图(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


再回过头看我们国家,原先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与出口,目前都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在低碳、环保发展理念下,“十三五”期间要实现每年6.5%以上的GDP增长,新动能在哪里?——除原有手段外,核心增长点在“创新”!《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习大大与克强总理在国内外不同场合多次提到中国在“十三五”期间这10字发展新理念,这10字发展新理念中放在首位是“创新”,《十三五规划建议》也直接明确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这将决定:创新与变革将继续成为下一个五年(2016年-2020年)的主旋律,来得力度会更大。


创新必将引领各行各业对旧体制、旧技术、旧生产方式实现全方面变革,建筑行业作为典型的传统行业更是如此。中共中央十八大三中全会以来,国务院和相关部委密集出台一系列改革政策,破除一切不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分析和研究建筑市场发展新方向、新生产方式发展趋势、新技术应用,以及新政策和改革新动向、政府监管新手段,对于建筑行业未来预判、建筑企业制定战略发展规划尤为重要。中国经济发展到了十字路口,建筑业则更是如此!唯有把握发展趋势、顺势而为,方能始终立于时代潮头!


建筑市场:机遇不少、挑战很大


█   一、新型城镇化建设加速推进,开辟国内新市场


2014年我国城镇化率仅为54.77%,距离发达国家的80%以上。


国家

1990

2000

2005

2011

阿根廷

87.0%

90.1%

91.4%

92.5%

日本

77.3%

78.7%

86.0%

91.3%

澳大利亚

85.7%

87.2%

88.2%

89.2%

法国

74.1%

76.9%

81.6%

85.8%

巴西

73.9%

81.2%

82.8%

84.6%

韩国

73.8%

79.7%

81.3%

83.2%

荷兰

68.7%

76.8%

80.2%

83.2%

美国

75.5%

79.1%

80.7%

82.4%

沙特

76.6%

79.8%

81.0%

82.3%

加拿大

76.6%

79.5%

80.1%

80.7%

英国

78.1%

78.7%

79.0%

79.6%

墨西哥

71.4%

74.7%

76.3%

78.1%

西班牙

75.4%

76.3%

76.7%

77.4%

德国

73.1%

73.1%

73.4%

73.9%

俄罗斯

73.4%

73.4%

72.9%

73.8%

瑞士

73.2%

73.3%

73.5%

73.7%

土耳其

59.2%

64.7%

66.8%

71.5%

意大利

66.7%

67.2%

67.6%

68.4%

南非

52.1%

56.9%

59.3%

62.0%

中国

26.4%

35.9%

42.5%

50.6%

印度

25.5%

27.7%

29.2%

31.3%

▲ 各国城镇化对比表


大中型城市房地产库存量居高不下的,作为拉动经济的很重要一个引擎——房地产投资,必将向城镇市场转移!《十三五规划建议》再次强调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性,并提出: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并与城镇居民有同等权利和义务。实施居住证制度,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户籍制度的改革是政策红利又一次的释放,将促进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进一步加速新型城镇化推进。


在未来十年新城镇化过程中,需要提醒的是,这个跟过去有很大的区别,过去十几年里面在全国70大城市,闭着眼睛建房子,只要资金链不断,是不可能亏钱的,一定是最大的获益者。接下来的城镇化真的不一定,一个县城、一个核心集镇能不能生根发芽,能不能长成一个真正的集镇就跟公配有关,跟人口的聚集有关,跟消费有关,跟产业结构有关,跟水土环境有关,跟很多的东西都有关系,所以未来十年城镇成化的风险比过去15年大很多,这一点我们施工企业要引起重视,要做好项目评估,尽可能避免风险!


█   二、“一带一路”倡议,加速推进国外大市场


统计数据显示,“一带一路”沿线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约占全球的63%和29%。随着战略不断推进,“一带一路”有望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民生证券研究报告称,目前各地方“一带一路”拟建、在建基础设施规模已经达到1.04万亿元,跨国投资规模约524亿美元,预计影响2015年新增投资4000亿元左右,拉动GDP增长0.25个百分点。


1.04万亿元基建项目投资,主要包括重庆、四川、宁夏、江苏、海南、云南、陕西、广西、浙江等省市。从项目分布看,主要还是以“铁公机”(铁路、公路、机场)为主,占到全部投资的68.8%。524.7亿美元跨国投资规模,主要集中在中亚、南亚等地区,投资的方向更多以能源、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为主。


█   三、棚户区改造,稳步推进


国务院决定进一步强化城镇棚户区改造,并提出实施三年行动计划。即在2015年至2017年三年内将改造包括城市危房、城中村在内的各类棚户区1800万套,农村危房1060万户。而过去两年已实现改造各类棚户区820万套、农村危房532万户,可见此次三年计划的改造规模空前。加大棚改力度无疑将在一定程度对冲房地产投资下滑对上下游产业以及宏观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


█   四、地下廊管建设,不能忽视一片新市场


我国正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地下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统筹各类市政管线规划、建设和管理,解决反复开挖路面、架空线网密集、管线事故频发等问题。2015年08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61号),《指导意见》要求:到2020年,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地下综合管廊并投入运营。


据专家测算,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分为廊体和管线两部分,每公里廊体投资大约8000万元,入廊管线大约4000万元,总造价每公里1.2亿元。按目前的城镇化速度,未来三到五年,预计每年可产生约一万亿元的投资。


█   五、房地产库存量居高不下,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连续20个月下滑,短期形势依然严峻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2015年11月10日上午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研究经济结构性改革和城市工作。其中,对于房地产的表述,习近平强调,要化解房地产库存,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发展。这也是今年以来,习近平首提房地产。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党校讲话时也谈到房地产库存问题。李克强表示,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连续48个月下降,企业投资意愿不强。前三季度企业投资增长率为10.3%,与以往比连续14个月在往下走;企业新开工项目仅增2.9%;以往我们长期依赖的房地产去库存问题也没有解决。


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截至9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66510万平方米,比8月末增加186万平方米。其中,住宅待售面积42474万平方米。中国房地产住宅研究会副会长顾云昌表示,待售面积是指已经竣工的房子,加上仍在施工但已经开始销售的“期房”则数据远超过6亿多平方米。


最新数据显示,自去年1月份以来,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已经连续20个月下滑。1-9月份,房地产投资增速名义增长2.6%。


█   六、人口红利消失,传统建筑生产方式面临巨大挑战


由于实施了几十年的计划生育,2010年中国的年龄结构呈纺锤形,劳动力比例大,经济增长势头不错,但是也导致内需不足。这种结构是不稳定的,并且很快就要变成高度不稳的倒三角形:劳动力严重短缺、高度老年化、经济丧失活力。


2015年之后,中国20-64岁劳动力开始负增长,下降速度将超过日本。劳动力是驱动经济增长的引擎,日本和欧洲部分国家和地区在“人口拐点”到来前后,经济危机如影随形,首当其冲是对房地产的冲击。比如日本,在1992年人口出现拐点之后,房地产泡沫破裂,地价大幅下降。


由于人口结构发生了转变,楼市所赖以生存的土壤——“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失。主流人口专家认为,从理论上说,出现刘易斯拐点后(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人口红利就会逐渐消失,即使执行了二孩政策也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这一趋势,同时二孩政策效果的体现也需要一定的时间。


生产方式大变革 将重构建筑行业分工协作


█   七、建筑产业现代化是发展的必然选择


与传统建筑生产方式相比,建筑产业现代化有着明显的优势,具体表现在:一是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运用现代工业化的大规模生产方式来代替和改变传统的手工劳动及湿作业的生产方式,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有利于提高工程建设效率和施工水平,促进建筑产业的集聚和集约发展,实现包容性增长,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二是资源环境约束压力比较大,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有利于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减少施工环境影响、提升建筑品质和改善人居环境。三是建筑产业的产业链长、带动性强,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对于促进新型城镇化。


住建部将出台政策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初步确定的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底,除西部少数省区外,其他地方都应具备相应规模的构件生产能力;政府投资和保障性安居工程要率先采用这种建造方式;用产业化方式建造的新开工住宅面积所占比例逐年增加,每年增长2个百分点。各地也要明确本地区的近期和远期发展目标,协调出台税费减免、财政补贴等扶持政策,为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创造条件。


据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相关负责人透露,《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纲要》日前已经完成征求意见,有望于近期发布;《发展纲要》明确提出:到2020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20%以上,到2025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50%以上。


虽然目前建筑产业现代化因成本和技术稳定性等因素推进缓慢,但有三点原因,决定建筑产业现代化终将是历史必然的选择。1)建筑产业现代化随着技术的稳定成熟,成本会进一步的降低;2)人口红利的消失,60、70后老一代建筑工业随着年龄增长,退出建筑市场后,建筑业若不转型建筑产业现代化生产,将面临无工可用,同时企业的用工成本也将进一步提高;3)经济发展理念的改变,经济新常态环境下,将加强资源保护,环境治理,以创新为第一发展动力,据统计建筑运行能耗+建造能耗合计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50%,政府必将通过提高相关资源价格的标杆进行调控,以减少总能耗,这样也势必导致建筑传统生产模式成本的上升。


传统生产方式的成本上升与工业现代化生产方式的成本下降,这是不可扭转的发展趋势!两者终将在某个时间点相遇,当工业现代化生产方式下的成本低于传统生产方式时,也是建筑产业现代化生产方式大面积取代建筑传统生产方式的时间点。


 ▲ 成本趋势模拟图


技术工具的成熟 助推建筑业转型升级




█   八、住建部大力推进BIM应用


信息化是建筑产业现代化的主要特征之一,BIM应用作为建筑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极大地促进建筑领域生产方式的变革。2015年7月1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了《推进建筑信息模型应用指导意见》(建质函[2015]159号),《指导意见》对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Information Modeling简称BIM)明确推进的目标:1)到2020年末,建筑行业甲级勘察、设计单位以及特级、一级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应掌握并实现BIM与企业管理系统和其他信息技术的一体化集成应用。2)到2020年末,以下新立项项目勘察设计、施工、运营维护中,集成应用BIM的项目比率达到90%:以国有资金投资为主的大中型建筑;申报绿色建筑的公共建筑和绿色生态示范小区。


对如何实现目标,《指导意见》中拟通过七大措施,这七大措施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有两点与建筑业企业和相关人员息息相关:1)通过政府投资工程招投标、工程创优评优、绿色建筑和建筑产业现代化评价等工作激励建筑领域的BIM应用;2)加强对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关于BIM应用的相关培训,在注册执业资格人员的继续教育必修课中增加有关BIM的内容。


█   九、“互联网+”无处不在,正在全方位影响着建筑业的发展


有人可能说“互联网+”离我们建筑业还远着呢?我要说“互联网+”已全方位影响到了我们建筑业。


1)对上游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大家应该发现,近几年我们的商业地产项目下降的非常多,为什么?电子商务发展的结果,大家都网上购物,去商场的次数越来越少,不远的将来,随着互联网在线沟通技术的发展,可能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在家办公,那写子楼的需求也将进一步减少。


2)政府市场监管。互联网——全球互联,我们不需要全球互联,全国互联就可以了,住建部的“四库一平台”,查你的证书是否注册在两家单位,那是分分钟的事情。你申请新资质,你的材料是否作假,通过平台查一查也是分分钟的事情。


3)企业内部管理。互联网工具的普及,让沟通无处不在,基于一个平台的数据可通过互联网进行共享,企业应适应互联网环境发展,优化企业管理流程,加强内部管控,例如可以通过互联网加强供应商、劳务等管理,一个简单的“黑名单”制度,数据通过互联网在企业及所有项目部共享,让这些黑户处于企业“天网”的控制之中。


4)互联网一大优点就是资源优化共享,滴滴打车可以大大降低出租车的闲置率,实现了社会资源优化。建筑行业生产特点是项目单件生产,有项目的时候要大量人员、设备、机械等各类生产资源,项目干完了如果下一个项目还接上,可能就会出现人员闲置、设备闲置的情况,目前已有很多企业在尝试通过互联网搭建的平台实现行业资源的优化,未来你可能通过互联网就像打车一样,快速找到(或出租)人员、机械设备等各方面资源,可以大大减少企业经营成本。


行业政策纷纷出台   十三五规划雏形已现


█   十、住建部出台:建筑业发展改革纲领性文件


2014年7月1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了《关于推进建筑业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建市[2014]92号,以下简称《意见》),该文件称之为建筑业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后续的相关政策基本上都是与该文件有关联。《意见》提出了三个方面发展目标。


1)建立统一开发的建筑市场体系:简政放权,开放市场,坚持放管并重,消除市场壁垒,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诚信守法、监管有力的全国建筑市场体系;


2)强化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创新和改进政府对建筑市场、质量安全的监督管理机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强化市场和现场联动,落实各方主体责任,确保工程质量安全;


3)促进建筑业发展方式转变: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促进建筑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   十一、发改委下发通知:招投标方式有大改变


电子招标投标上升为国家层面,国家电子招投标试点工作开始推进,架构形成全国互联互通的电子招标投标系统网络。2015年7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商务部联合印发《关于扎实开展国家电子招标投标试点工作的通知》(发改法规[2015]1544号,以下简称《通知》),部署开展国家电子招标投标试点工作。


按照《通知》部署要求,电子招标投标试点分为政府综合试点和交易平台试点。政府综合试点侧重探索建立电子招标投标信息公开共享服务体系和创新招标投标监管体制机制;交易平台试点侧重探索电子招标投标交易平台的技术创新、优化流程、规范程序、专业运营、统一标准,实现与内部信息管理系统和外部公共信息服务系统对接并交换信息。


本批试点在总结深圳市、昆明市先行先试经验基础上,将试点范围扩大到浙江省、福建省、湖北省、湖南省、甘肃省、广州市、宜宾市,各部门和各地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继续推荐和申报。本批电子招标投标试点的期限为《通知》发布之日起至2016年12月30日。


国家发展改革委法规司主要负责同志此前指出,适应互联网+大数据时代要求,通过开展试点,对电子招标投标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探索,有利于提高电子招标投标的广度和深度,推动招标投标行业转型升级。


█   十二、住建部推动建筑市场统一开放,消除市场壁垒,加强班子成员履职检查


2015年9月21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了《推动建筑市场统一开放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的通知,对打破地方保护、建立全国统一建筑市场做了相应规定。《规定》明确要求:地方各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在建筑企业跨省承揽业务监督管理工作中,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直接或变相实行以下行为:


(一)擅自设置任何审批、备案事项,或者告知条件;

(二)收取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任何费用或保证金等;

(三)要求外地企业在本地区注册设立独立子公司或分公司;

(四)强制扣押外地企业和人员的相关证照资料;

(五)要求外地企业注册所在地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或其上级主管部门出具相关证明;

(六)将资质资格等级作为外地企业进入本地区承揽业务的条件;

(七)以本地区承揽工程业绩、本地区获奖情况作为企业进入本地市场条件;

(八)要求企业法定代表人到场办理入省(市)手续;

(九)其他妨碍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的行为。


《规定》强调依法查处建筑企业转包、挂靠、违法分包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提出:各省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在本地区建筑市场监管信息平台中,统一公布中标企业(包括通过直接发包方式确定的承包企业)项目班子人员信息,并将中标信息和现场执法检查相结合。在建筑市场监督检查时,重点核查项目班子人员与中标信息不一致、项目负责人不履职、建筑企业在多个项目更换项目负责人等行为,依法查处建筑企业转包、挂靠、违法分包等违法违规行为。


█   十三、“新资质标准”颁布实施,将加强资质事中事后监管


2014年11月6日,住建部在官网发出《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的建筑业企业资质等级标准通知》,与《建筑业企业资质等级标准》(建建[2001]82号)对比,新资质标准中的专业承包资质由原先的60项减少为36项。另外,新资质标准明确规定了各类别施工企业一级、二级、三级资质注册建造师数量以及专业(特级资质暂未公布),其中变化较为明显的有:各类别二级企业资质对一级建造师数量要求明显增加;各类别三级企业资质由三级项目经理证改为注册建造师。新的建筑企业资质标准已于2015年1月1日施行。《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令第22号)也已于2015年3月1日施行。


2015年10月9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关于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建市[2015]154号),引发行业大地震。《通知》规定:原资质直接换证,取消企业资产、主要人员、技术装备指标的考核;取消了《建筑业企业特级资质标准》(建市[2007]72号))中关于国家级工法、专利、国家级科技进步奖项、工程建设国家或行业标准等考核指标要求。对于申请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的企业,不再考核上述指标。取消工法、标准等要求!取消一级资质企业、特级资质企业承揽工程合同金额3000万元、6000万元的限制。《通知》还要求:各地要认真组织好建筑业企业资质换证工作,加强事中事后监管,适时对本地区取得建筑业企业资质的企业是否满足资质标准条件进行动态核查。

资质管理改革或将有更大的动作,《推进建筑业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中资质改革方向明确提出:坚持淡化工程建设企业资质、强化个人执业资格的改革;那淡化企业资质要谈化到什么程度,据悉,企业资质未来将不分序列、没有级别、只按专业设置少量的施工承包许可资质,这也将决定着原有不同序列(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和劳务分包)、不同级别(特级、一级、二级、三级)的企业将直接面对面的竞争!


█   十四、“营改增”利空来袭,建筑企业面临重大考验


目前建筑业营业税税率为3%,对建筑企业“营改增”采用11%的税率后税负变化,部分企业可能面临税负增加问题。普华永道曾举例测算一家特级建筑总承包企业“营改增”后税负。该企业2012年已缴营业税约为4亿元。“营改增”后,则实际上缴纳的增值税可能将达到7.6亿元,比起之前的营业税几近翻倍。


2013年1月9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向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函送了“关于建筑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调研测算情况和建议”,提出,按照11%税率和一般纳税人计税方法进行“营改增”,建筑业虽然理论模拟测算可以减轻税负,但主要由于进项税扣除不足,建筑企业的平均实际税负将增加85.6%。


建筑业“营改增”虽然试点工作暂时推迟,但也是迟早的事,根据我们了解信息看:2016年一季度推出可能较大,而且可能在两会之前推出,毕竟“营改增”属于“十二五规划”的内容,同时今年两会期间克强总理曾提出力争2015年完成“营改增”工作,在两会召开之前推出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建筑业微利现状在持续,建筑企业获取增值税发票困难无法按理论扣除等问题将继续存在的实际情况下,建筑业却要面对刚性税制改革新政了。因此,建筑企业必须要从思想上和心理上对“营改增”做好无条件承接的准备。


█   十五、PPP模式将大行其道


2014年12月4日,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同日发布3份PPP文件:财政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操作指南(试行)》、30个PPP示范项目清单即《关于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示范项目实施有关问题的通知》以及国家发改委《关于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指导意见》,为2015年PPP项目落地打响了发令枪。发改委、财政部等六部委制定的《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2015年6月1日起实施。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5月19日转发了财政部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指导意见的通知,已PPP已上升为国家意志。


新型监管方式   挂靠或将被终结


█   十六、住建部“四库一平台”将开启建筑市场监管的新时代


国务院正在构筑一张全国市场监管的“天网”,依托互联网和大数据,打造涵盖各行各业的市场监管和诚信平台,住建部“四库一平台”就是“天网”的一部分,住建部“四库一平台”与发改委项目信息库、工商总局企业信息库、人社部社保信息库实现数据对接,将构建完整的建筑市场监管天网。



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要求2015年底建成的“四库一平台”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全国建筑市场监管与诚信发布平台,包括企业库、人员库、项目库、信用库,四库互联互通,以身份证可以查人员,以单位名可以查人员,以人员可查单位。作用是解决数据多头采集、重复录入、真实性核实、项目数据缺失、诚信信息难以采集、市场监管与行政审批脱离、“市场与现场”两场无法联动等问题,保证数据的全面性、真实性、关联性和动态性,全面实现全国建筑市场“数据一个库、监管一张网、管理一条线”的信息化监管目标。


“四库一平台”的建成之后,将开启建筑市场监管的新时代,因为所有的信息将公开透明。势必对个人资质申请与挂靠、企业资质申请与挂靠、工程项目投标、项目班子成员履职检查等产生重大影响。


█   十七、工商部门诚信平台建设,将从“政府审批时代”走向“大数据信用时代”


2015年11月03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先照后证”改革后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意见》(国发〔2015〕62号),这次国务院出台这个文件,主要是要构建这样一个新型的监管体系,或者说模式,称之为以信息公示为基础,以信用监管为核心的一个新型的监管体系。新的监管体系有两个重要的特点,一个是以信用监管为核心,这和我们过去实行罚款和行政处罚是不一样的。在新的监管体系里面,行政罚款和行政处罚依然是必要的。但是我们要引入信用,让企业通过积累自己的信用在市场当中能够获得更多的财富。从每一个企业关注自己的信用开始,使得这个市场秩序能够更好。


工商部门现在联合了37个部门,一旦企业被列入经营异常目录,就是大家说的“黑名单”,工商部门就会把信息传给这37个部门,对这些企业实施监管。而且《意见》明确提出,在这样一些领域要进行一个联合的联动惩戒。在经营、投融资、取得政府供应土地、进出口、出入境、注册新公司、招投标、政府采购、获得荣誉、安全许可、生产经营许可、从业任职资格、资质审核等工作,信用信息作为重要考量因素。有可能因为企业有这个污点,某些项目就拿不到了。


建筑业转型升级   势在必行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建筑企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面对新政策、新市场、新技术、新机遇和新挑战,建筑企业需要六个方面转型升级,实现新发展。


1、经营模式转型:面对新政策和新监管方式,联营挂靠不是长久之计,企业需要尽早从联营向直营转型;


2、管理模式转型:直营模式需要建筑企业务必提升管控能力,项目成本管理是核心,决定看建筑企业从联营挂靠的粗放式管理必须向精细化管理转型;


3、区域范围转型:面对即将到来的统一开放的全国市场,和“新型城镇化”、“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建筑企业需要从区域市场向全国乃至全球市场转型,从大中型城市市场向城镇市场转型;


4、成长模式转型:建筑市场将会出现大者越大、强者越强的竞争格局,每个企业需要找到自己的定位,要么向综合型大而全方向发展,要么在某一方面做精,这决定建筑企业需要向综合性和专业性两级转型;


5、项目角色转型:面对地方政府债台高筑、缺钱将是常态,以及各级政府大力推动PPP模式的背景下,施工企业需要从单一施工角色向投融资+施工双重角色转型;


6、生产方式转型:传统生产模式成本逐渐上升,现代工业化生产方式成本逐渐下降,现代工业化生产方式取代建筑传统生产方式,这是发展的必然!这决定建筑企业必须从传统生产方式向工业现代化生产方式转型,这是没有选择的,但企业需要结合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时间点。


潮水退去才知谁在祼泳,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中国建筑业正在处于市场环境、生产方式、政府监管的重大变革期,机遇与风险并存!


当前环境下,建筑企业唯有精准定位、尽快转型,才能实现华丽转身,获得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可能,彷徨等待只能意味机会丧失,也必将成为时代的弃儿!